近期,一位来自河北的74岁老人在网络上意外成为热门话题。这位老人因长期从事钓鱼活动,皮肤被晒得呈现出独特的“老抽色”,因此被网友昵称为“钓帝”。
老人透露,自从走红之后,每天都有不少网友前来观看他的钓鱼过程,但这并没有干扰到他的日常生活。老人表示,钓鱼对他来说是最纯粹的快乐。
老者垂钓影像
图/受访者供图
无论风雨交加,老者依旧坚持外出垂钓。自幼年起,他对钓鱼的痴迷已延续六十余载。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他便会驾驶电动车前往家附近的野湖进行垂钓,直至中午方才返家。一天中,他在钓鱼上投入的时间长达六小时以上。他的儿子透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外出远行变得不便,因此选择了固定在住所附近的野湖垂钓。”
长期的户外风吹日晒,使得他的肤色变得黝黑,以至于儿子都半开玩笑地说,现实生活中他的肤色比视频里还要深,“晚上进行夜钓时,他一坐下来,几乎都辨不清他的身影”。
大爷的肤色与常人差异显著
图/受访者提供
大爷平日里钓鱼成果颇丰,平均每天能捕获四五斤的鱼,主要是鲤鱼和鲫鱼,这些鱼他会带回家自己享用。家人对他的钓鱼爱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儿子认为这项活动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娱乐。
尽管年纪已高,大爷的身体依然保持健康。由于皮肤晒得黝黑,他在网络上意外成为焦点,这让他感到“没想到这么受欢迎”。现在,每当大爷前往湖边钓鱼,都会遇到不少前来“探访”的人。
老者垂钓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外界的关注,有人怀疑他是否在“炒作”,但老者的儿子解释道:“(垂钓)原本就是一种乐趣,大家每天都会去垂钓,有人质疑我们是为了炒作热度,但这又有什么炒作的呢?”
实习记者:冯顺航
记者:彭茸雯
相关阅读
大连东港海边现“怪鱼”,鱼身两侧“翅膀”炸开引围观
近日,在抖音上,一段拍摄于大连东港海边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视频中,一名市民钓起了一条异常的鱼,这条鱼在鱼钩上挣扎时,突然身侧的鳍展开,仿佛两侧长出了“翅膀”,令旁观者震惊不已。
市民钓获带翼怪鱼
7月8日,一段“海钓钓到带翼飞鱼”的短视频在抖音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大连市民的目光。视频里,一名男子手持钓竿,钓钩上挂着一条不断扭动的鱼。该鱼腹部呈银白色,背部为蓝绿色。在挣扎过程中,鱼身两侧细长的鳍突然向外伸展,宛如两片宽阔的“翅膀”。发布者附文称:“垂钓竟然钓到了新物种。”
鱼体两侧那细长的鳍猛然伸展开来,宛如一对宽阔的“翅膀”。
这一幕奇特的“怪鱼”展翅飞翔的画面,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网友表示:“这应该是飞鱼,在大连海域较为少见,而在南方则相对常见。”来自黑龙江的一位网友不禁感叹:“如此巨大的飞鱼,可见大连的生态环境优越,物种繁多。”
网友热议:这鱼疑似“飞鱼”
7月10日,记者联系到了视频的拍摄者陈先生,他是一位热衷于户外钓鱼的爱好者。陈先生回忆说,7月7日傍晚6点左右,他在中山区东港海边钓鱼时,捕获到了这条奇特的鱼。“看起来非常特别,从未钓到过这种长翅膀的鱼,双鳍展开时像翅膀一样。”陈先生表示,“怪鱼”吸引了市民围观,有人猜测是鲅鱼,也有人无法辨认。这时,一名学生模样的少年大声说:“这是飞鱼!”
陈先生通过网络查询和比对,确认这条鱼的形态特征与“飞鱼”非常相似。出于对物种的好奇和保护意识,他拍摄了影像资料后,立即将鱼放回大海。
近年来,大连钓友多次捕获“飞鱼”
记者梳理发现,在大连海边海钓时捕获飞鱼的情况时有发生。2024年6月,有外地媒体转载了短视频,记录了一名男子在小平岛海边捕获飞鱼的事件。视频中,一名穿着校服的男子手持鱼竿,向镜头展示他钓到的“飞鱼”,并惊叹道:“第一次见到飞鱼。”
此外,记者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以“大连海钓飞鱼”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近两年多次出现相关记录。在小红书平台上,有网友几天前发布笔记称:“海钓竟然收获了一条两只翅膀不停扇动的鱼。”该博主写道,钓鱼地点位于东港,现场许多围观的市民都表示首次目睹活体飞鱼。
记者注意到,在该图文下方留言区,有网友表示,“前两天在高新区大连国际雕塑公园也钓到了飞鱼。”2024年8月,另一网友晒出在东港钓到的飞鱼照片,并配文称,“飞鱼外形非常漂亮。”
它其实是燕鳐鱼,最远能“飞”出百米以上
这是什么鱼,为什么会有翅膀?记者采访了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宏龙。他表示,根据市民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这是一条燕鳐鱼,也称文鳐鱼,俗称“飞鱼”。“这种鱼不仅擅长游泳,还能跃出水面进行短距离滑翔,因此被称为‘飞鱼’。”
燕鳐鱼真的会飞吗?李宏龙说,燕鳐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飞行,而是一种短距离的滑翔行为。当海洋中的燕鳐鱼感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借助胸鳍和尾鳍的力量,迅速前进,产生强大冲力,“弹射”出水面,进行滑翔。
如果需要,燕鳐鱼可以在完成一次滑翔后,尾部再次发力拍水,进行多次滑翔。燕鳐鱼一般可飞离水面1-2米的高度,可滑行数十米至百米以上,最长飞行时间可达40秒。其发达的深叉形尾鳍和翼状胸鳍不仅是标志性外表特征,更是赋予它们能成功跃出水面、短距滑翔的重要保障。因此,常有渔民见到燕鳐鱼群集体跃出水面滑翔,形成海面上翻飞起伏的“飞行鱼浪”,场面十分壮观。记者从相关资料中得知,燕鳐鱼是一种典型的群居洄游鱼类,它们会以不同规模结群活动。这种群居行为不仅是一种社会习性,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当遇到金枪鱼、鲨鱼、海豚等捕食者时,燕鳐鱼能够通过庞大的群体来迷惑天敌,从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另外,燕鳐鱼对光线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何在夜间作业的渔船使用集鱼灯时,常能看到鱼群被光亮吸引至船甲板的情景。
据李宏龙介绍,燕鳐鱼在大连近岸海域较为罕见,但在渤海和黄海海域则有分布记录。燕鳐鱼的最大体长可达约五十厘米,但大多数燕鳐鱼的体型仅相当于成人手掌大小。在黄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