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观点引发对中国战机未来的担忧:歼-35与歼-20或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美国一位军事分析人士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观点:中国引以为豪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和歼-35,可能会因为技术发展的迅猛而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这一言论一出,立即在军事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毕竟,歼-20作为中国首款隐身战斗机,歼-35作为紧随其后的新锐力量,都被视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支柱。

这位专家是谁?

这位专家名叫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他在美国军事技术领域拥有超过十年的经验,长期在华盛顿的一家智库研究航空技术和国际军事趋势。2025年夏季,他在伦敦的一次国际防务会议上发表演讲,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歼-20和歼-35目前表现强劲,但未来十年可能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他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隐身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日益强大以及融合战争理念对空战规则的改变。史密斯认为,这三者结合可能会使歼-20和歼-35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

这一观点似乎有些令人震惊,因为歼-20和歼-35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明星产品。然而,史密斯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以了解他的担忧所在。

歼-20和歼-35的背景是什么?

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歼-20和歼-35这两种战机的具体情况。

歼-20:重型隐身战王

歼-20是中国首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2011年首飞,2017年正式服役。它是一款庞大的战斗机,机身长度约为20.3至20.5米,最大起飞重量约为3.4至3.7万千克。采用鸭式布局,具备强大的隐身能力,雷达反射截面(RCS)估计在0.1至0.5平方米之间,略逊于美国的F-22(RCS约为0.0001平方米),但优于俄罗斯的苏-57。歼-20装备了国产WS-15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良好的机动性。武器方面,它拥有内部武器舱,可携带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比美国的AIM-120D(射程160公里)更远。歼-20主要执行制空作战任务,是中国空军的核心力量。截至2023年,歼-20的装备数量已超过200架,且仍在稳步增长。

歼-35:多面手中型战机歼-35战机,作为一款新锐机型,于2024年11月在珠海航展首次公开露面。该战机源自FC-31,是一款中型隐身战斗机,具备陆基和舰载两种型号。歼-35机身设计紧凑,全长17.3米,翼展11.5米,搭载WS-19发动机,推力约为100千牛。其隐身性能与美国F-35相当,雷达散射截面(RCS)约为0.1平方米。歼-35能够携带空空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具备空战和地面打击能力,特别适合海军航母使用。外界推测,歼-35可能将配备于中国的003型航母,与歼-20协同作战,形成高低搭配。尽管具体数据尚未完全公开,但歼-35的多功能设计预示着其巨大的潜力。

这两款战机——一款重型制空战斗机,一款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最高成就。然而,史密斯却认为它们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以下是他提出的三个担忧。

史密斯的三大忧虑

在演讲中,史密斯提出了三个技术趋势,他认为这些趋势可能导致歼-20和歼-35变得过时。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观点。

图片[1]-美国专家观点引发对中国战机未来的担忧:歼-35与歼-20或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萨沙资源分享网

1.

隐身技术面临更新?

隐身技术作为第五代战机的关键,歼-20和歼-35依赖其低雷达反射截面和吸波涂层以规避雷达探测。然而,史密斯指出,中国正在研发更为先进的隐身技术,这可能会削弱歼-20和歼-35当前的优势。例如,预计到2024年底,中国某航空研究所将测试一种新型隐身涂层,该涂层能抵御更广泛的雷达频段,甚至可能抵御未来的量子雷达。此外,超材料的研究也在进行中,这种材料可通过特殊结构显著降低雷达散射截面。若这些技术得以成熟,新一代战机的隐身能力将远超歼-20和歼-35,使得现有隐身设计显得过时。

2.

无人机将崭露头角?

无人机成为史密斯的另一个担忧焦点。中国在无人机领域表现强劲,2024年秋季在新疆进行了无人机群演练,20多架无人机在10分钟内摧毁模拟指挥所,全程无需人工操控。无人机成本低、效率高,且不怕牺牲,与传统有人战机相比,显得更为“冷酷”和脆弱。史密斯认为,随着无人机自主性和集群作战能力的提升,有人战机如歼-20和歼-35的重要性可能降低。

3.

融合战争将重塑规则?

第三个问题是融合战争,即将传统军事力量与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全域作战能力。中国正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战争,强调通过数据链将陆、海、空、天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史密斯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单架战机的作用可能不再突出,整个系统的协同能力才是关键。尽管歼-20和歼-35拥有先进的航电系统,但在以网络为主的前线战场上,它们可能无法跟上节奏。

这些观点似乎很有道理,技术进步确实可能导致现有装备过时。然而,这些变化是即将迅速发生,还是需要等待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还需观察实际情况。

中国的回应?

面对史密斯的言论,中国方面表达了不满。2025年10月,中国空军在东海举行了一场大规模演习,歼-20和歼-35均参与其中,展示了其实战能力。中国军事专家张强在电视上直接回应称:“歼-20和歼-35是我们的支柱,演习证明了它们的可靠性。”他还提到,歼-20在复杂环境下的雷达和传感器表现优异,而歼-35的多用途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至于技术发展,中国也在积极行动。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正在研究第六代战机,重点在于超高隐身和无人化特性。2024年12月,歼-36原型机在成都进行了试飞,采用了无尾三角翼设计,具有更强的隐身性能,并可能配备激光武器。不过,专家们普遍认为,第六代战机的大规模服役至少还需十年以上时间。在此期间,歼-20和歼-35仍将是主力。2025年11月,国防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我们将根据需求对装备体系进行优化。”这一表述清晰无误,意味着现有的战斗机不会被轻易废弃,而是将融入新技术,以维持其战斗力。史密斯在接受采访时也稍微缓和了语气,承认他的观点仅代表一种可能性,而未来的发展还需观察中国空军的走向。

关于歼-20和歼-35是否会过时的问题,史密斯的担忧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免过于担忧。以下我们从技术和实际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技术层面上:这两款战机的使用寿命还能持续多久?

尽管歼-20的隐身性能不及F-22,但凭借其WS-15发动机和PL-15导弹,在超视距作战中仍具有显著优势。而歼-35则与F-35相似,拥有出色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种任务。中国还在不断升级这两款战机的航电系统和武器装备,例如歼-20可能加装更强大的雷达和AI模块,歼-35的WS-19发动机也在不断改进。这表明,通过升级,它们依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六代战机的研发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包括美国的NGAD、欧洲的FCAS和中国的歼-36,都致力于实现超高隐身和无人协同作战。然而,这些项目距离实际应用仍有一段距离,预计中国的歼-36量产和服役将推迟至2035年以后,届时歼-20和歼-35仍将是空中作战的主力。

中国战机的产能优势明显,歼-20年产量超过100架,预计总产量将超过千架,而美国F-22已停产,仅生产了187架,F-35虽然年产156架,但需供应多个国家,自身需求难以满足。此外,歼-20和歼-35的维护成本低于F-22,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在现代战争中,单架战机的实力不足以决定胜负,整个体系的协同作战才是关键。中国的空防体系包括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无人机,能够通过数据链实现协同作战。2025年1月,东部战区展示的歼-20和歼-35与运-20和预警机的搭配,体现了中国空军的强大体系作战能力。

在全球视角下,中美两国在空军实力上存在竞争。美国空军依赖F-22和F-35,但面临维护成本高、成本超支和进度拖延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空军研发集中,效率高,有望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军事观察》甚至预测中国空军可能结束美国80年的霸主地位。

在亚太地区,歼-20和歼-35的部署改变了局势。2025年5月,美国太平洋空军前司令威尔斯巴赫表示,F-35与歼-20在东海相遇,对歼-20的指挥控制系统印象深刻,显示了中国战机的实战能力。歼-35上航母后,中国海军的远洋实力也将增强。

尽管第六代战机的技术进步不可阻挡,但歼-20和歼-35仍可通过升级维持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走的是体系化路线,依靠多款战机和新技术融合,保持其战斗力。战机的淘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约翰·史密斯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技术革新确实可能导致现有战机的过时。然而,歼-20和歼-35在短期内不会面临淘汰的命运。中国通过对其升级和采用体系化作战,确保了它们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尚需时日,目前现役装备仍然是空军的主力。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正迎头赶上,并在产能和成本效益方面展现出优势。尽管未来空战规则可能发生变化,但歼-20和歼-35的前景并不悲观,它们是中国空军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