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日不仅炽热,更是一场无声的角逐。
那是一个清晨,急诊室外的警灯频闪,一位将近三十岁的城市白领被急速送往抢救区。
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很快便出现了头晕、身体无力以及呕吐的症状。家人误以为她只是中暑,便给她饮水并开启了空调让她休息。
然而,几个钟头之后,她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体温急剧上升至41度。当她被紧急送往医院时,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迹象,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她的生命,她在当晚被宣布死亡。从症状出现到生命终结,整个过程不超过10个小时。
这个故事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也没有奇迹般的生还。它留给人们的,唯有深深的震惊和持续的沉默。
夏天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温和,它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的杀手。
每当高温季节来临,总有人对此轻描淡写地表示“不过是天气热了些”,但现实却毫不留情。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仅在去年的夏季,全国因中暑死亡的人数就已超过百人,死者中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壮年。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
中暑并非仅仅是多出一些汗或感到一阵头晕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是一种由高温引起的应激反应,若在极端条件下,可能迅速破坏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进而引发热射病。
热射病,亦即中暑的严重阶段,其特征是体温超过40摄氏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混乱,并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一旦患者进入这一阶段,其死亡率将超过50%。
夏季的高温并非只是“晒晒太阳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引发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
为何她会突然倒地?中暑并非仅限于老年人
那位北京女性的不幸去世并非个案,也不是偶然事件。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暑是老年人特有的“夏季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年轻人同样可能遭受中暑的侵袭,甚至情况可能更加严重。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往往更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更倾向于强行抵抗不适。
长时间加班、户外暴露于强烈阳光下、运动后未及时补充水分、直接受空调冷风侵袭、以咖啡代替水分摄入、熬夜至深夜……这些成为都市人日常的生活方式,却在不经意间将我们的身体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的身体并非如同钢铁侠那般坚不可摧,汗水正是生命向我们发出的警报。
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但若水分摄入不足、环境湿度偏高或衣物不透气,散热系统便会失效,导致体温急剧升高。
这就像一台过热的引擎,缺乏冷却系统,终将因过热而熄火。
最令人恐惧的并非高温本身,而是“我没事”的心态。
许多人面对高温的反应是“我还能承受”,然而,真正致命的往往并非初始的高温,而是随之而来的滞后效应。
中暑并不一定立即显现,有时它可能在你觉得“情况好转”之后突然发作。
有的人在炎热的阳光下跑步后,回到家洗澡并开启空调,感觉凉爽,但几个小时后却出现了呕吐和意识模糊的症状。
还有些人误以为只是低血糖,喝瓶饮料就能解决,实际上却可能是热射病的早期征兆。中暑像是在无声中埋下地雷,一旦引爆,可能危及生命。
热射病并非仅仅是“中暑加剧”,而是通向死亡之路的起点。
医学上,中暑可分为轻度、中度和热射病三个阶段。轻度和中度中暑通过休息和降温可能得到缓解,但一旦进展至热射病阶段,死亡率急剧上升,几乎需要“争分夺秒”紧急处理。
热射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至40度以上、意识障碍(如昏迷、言语不清)、皮肤干燥无汗、肌肉痉挛和抽搐等。
此刻,高温将体内的蛋白质“煮熟”,导致细胞膜破裂,器官功能开始逐步衰竭。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热射病急救指南》,热射病是热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必须立即进行紧急的降温与救治。
不是“稍后”,而是“立即行动”。哪怕延迟十分钟,都可能关乎生死。
在高温面前,无人能自称“坚不可摧”。
众多人对中暑的警觉程度,就如同对WiFi断网时的反应一般不足。特别是户外工作者、快递员、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等,他们在烈日下的暴露时间远超一般人群。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从事户外劳动的人在高温工作期间患上热射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7倍。
许多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预警”症状,甚至仍在工作中。这情景令人深感同情:他们并非不惧炎热,而是别无选择。
空调本身并非敌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其不当使用。有些人中暑后,首先想到的是“吹空调过多”,于是干脆不开空调,忍受风扇带来的凉爽。这种看法实则是一种误解。
空调并非导致中暑的元凶,真正的问题在于使用不当。例如,室内外温差过大、长时间对着空调直吹、不通风等,这些都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