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省份果断暂停“养老贷”业务。

 

图片[1]-该省份果断暂停“养老贷”业务。-萨沙资源分享网

近期,湖南临澧的张女士为其即将迈入60岁的母亲申请了“养老贷”,这一金融产品自4月份起在湖南多地农商银行迅速推广。

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已有超过40家地方农商银行推出了此类产品,包括长沙农商行、华容农商行、临澧农商行、津市农商行、龙游农商银行等。

分析多家农商银行的介绍发现,“养老贷”是专为本地户籍且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件的参保人设计的贷款,资金直接转入借款人的社保账户,用于补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提升缴费级别,旨在帮助未来领取更多养老金。

在这一产品设计下,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将成为“养老贷”的还款来源,养老金在优先偿还贷款本息后的盈余部分可由参保人自由支配。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养老贷”通常由当地农商银行与社保部门联合推出。

然而,湖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养老贷”本质上是一种银行金融产品,与社保缴费是两条独立的路径。

多位金融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养老贷”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了参保人更高水平的养老福利需求,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需警惕“以贷养老”可能转变为新的债务问题。

据报道,湖南省农信联社于7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辖区内农信社和农商行暂停办理“养老贷”业务,并迅速撤下相关产品宣传和视频。通知还指出,7月9日前已签订合同的业务不受影响。

7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观察到,上述多家农商银行已删除了之前发布的“养老贷”产品介绍和宣传内容。

 

临澧县社保机构携手乡镇(街道)及农商行支行推广“养老贷”项目

(图片源自:临澧县融媒体中心)

如何评估“养老贷”的经济效益?

在“养老贷”广泛宣传的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始终存在:贷款是否划算?是否值得贷款?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领取条件是年满60周岁,并且累计缴费需满15年。

城乡居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前者与地方财政挂钩,后者则与缴费的档次和年限相关。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以及省税务局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政策的通知》显示,湖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共分为15个档次,最低档次为每年300元,最高档次为每年6000元。

“养老贷”主要针对那些尚未参保但希望一次性补缴15年费用,或已参保但希望提高缴费档次但资金不足的人群。

多家农商银行设定的贷款上限为9万元(即最高档次6000元/年×15年),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5年,借款人的年龄加上贷款期限之和原则上不超过75周岁,且不允许贷款延期。

在利率方面,目前多家银行执行3.1%至3.45%的固定利率,这一利率水平与消费贷款、信用贷款相近,但高于长沙首套房贷的3.05%利率,表明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借款人将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

 

常德市石门县举办了关于“养老贷”产品的专项培训活动(图片来源于常德人社公众号)。

以湖南津市农村商业银行的产品为例,该行提供的“养老贷”年利率固定为3.45%,最长可分期还款15年,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确保每月还款金额保持恒定。

一位在临澧县因父亲需要补缴养老保险而被推荐“养老贷”的受访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其父亲距离退休还有5年,需补缴约9万元。银行建议其办理“养老贷”。受访者最关心的是还款周期和利息支出,最终由于利息较高,她选择自行承担补缴费用。

中国新闻周刊从多家农村商业银行了解到,“养老贷”支持提前还款,且不收取违约金。

以津市为例,如果参保人贷款9万元,60岁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813.48元的养老金。扣除每月的“养老贷”还款额641.19元后,每月剩余172.29元。这意味着,在“养老贷”的15年还款期内,借款人每月可额外获得约172.29元,比未办理提档补缴的政府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出6.29元。贷款全部还清后,申请人将可以全额领取每月813.48元的养老金(按现行标准计算)。

图片[2]-该省份果断暂停“养老贷”业务。-萨沙资源分享网

常德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携手常德农商银行共同推出了“城乡居民养老贷”政策(图源:常德微生活)。常德市社保中心通过公众号提醒,对于年龄超过60岁的办理者,由于贷款期限较短(不超过15年),每月需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金额将增加,导致实际可领取的养老金可能略低于60周岁前参保的客户。

针对“养老贷”模式,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该产品兼具普遍性和场景针对性,本质上是一种“以贷养保”的金融工具。其目的是通过贷款减轻参保人在短期内缴费的压力,进而提高他们未来的养老金水平。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金融与社会保障的深度融合,既是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也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中部某市农商银行的高层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该地区尚未推出“养老贷”相关产品,认为这是在当前信贷压力下,个别地方银行利用政策红利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通过推出差异化产品来拓展业务,获取经营利润。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养老贷”是在各方利益交织下产生的一种看似多赢且“皆大欢喜”的产物。通过增加缴费人数和金额,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地方政府可以“美化”参保数据;银行通过垫付资金增加信贷投放,获取利润;而借贷补缴者则希望领取更高的养老金,同时避免子女承担债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