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这一消息,心情沉重不已。病毒的无情折磨下,生命显得如此脆弱。
7月10日午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南京女子吴玥与病魔搏斗了十二年,最终与世长辞。她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但她的故事和抉择在消息公布后深深打动了众多人的心。
吴玥的往昔岁月
提到吴玥,这个名字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仅去年,她便曾在央视的舞台上亮相,凭借一首《爱就一个字》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在那个时刻,尽管她的身体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重负,歌声可能并不完美,然而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却透过屏幕传递给了所有人。
这位来自南京,容貌秀丽的女子,凭借她的坚韧不拔和灿烂笑容,已经在公众的视野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回溯至二零一三年,那时的玥玥年仅二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华。她心中怀揣着一个普通却温馨的梦想——与好友携手开设一家小花店。
然而,一场看似寻常的发烧却将她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的结果如晴天霹雳:她被确诊患有淋巴管肌瘤病(LAM),且已至中晚期。这种疾病极为罕见,主要侵袭育龄女性。根据国际LAM基金会的统计数据,其患病率大约为每百万女性中有3.4至7.8人。
在病理上,这种疾病表现为肺部布满众多囊肿,这些囊肿逐渐侵蚀肺组织,导致肺功能持续不可恢复。当她握着诊断书站在医院走廊时,因震惊与恐惧而全身颤抖,泪水不停地流淌。
那一夜,对她来说异常难熬。父母看到她独自坐在阳台上,凝视着星空默默流泪,手指紧紧抓着睡衣的下摆,不停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我的花店怎么办?”
然而,这些无望的泪水并没有摧毁这个年轻的生命。经过一夜的内心挣扎和对未来的不舍,吴玥做出了坚定的决定。她擦去眼泪,眼神坚定地告诉整夜未眠的父母:“即使花光家里的所有积蓄,也要治病。”这句话开启了她的抗病之路。
起初,她依赖药物治疗来维持病情。然而,疾病无情地削弱了她的呼吸功能,走几步路就会喘息不已。当她看到肺部功能迅速衰退时,吴玥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她甚至想出了独特的“对抗”方法: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憋气,并笑着说这是“要让肺知道谁才是老大”。
她将心中的感慨录于手机之中:“每当感到痛苦,我都想放弃,但转念一想,若能多坚持一秒,或许就能多延续一天的生命,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那么再多的痛苦也值得了。”
2013年,她经历了人生中的首次肺移植手术。在步入手术室之前,她依然保持着轻松的心态,与护士谈笑风生,约定术后要品尝一杯低糖奶茶。这场长达七个半小时的手术,风险极高。
当她从麻醉中醒来,发现自己身上插满了导管,疼痛难忍,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难以言说的不适。然而,在与医护人员的交流中,她总是尽力挤出一丝笑容。
更严峻的挑战是排异反应。高烧升至39摄氏度,剧烈咳嗽仿佛要将肺部撕裂。在这些最痛苦的时刻,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又呕吐了三次,但看到窗外的向日葵盛开,我就不想再放弃。”
她敏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细微与美好,并且拥有着坚定的意志,正是这些支撑她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病情曾经有所好转。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她。在二零一七年,疾病再次袭来,她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肺移植手术。医生坦率地表示,这次手术的风险远超第一次。面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吴玥却反过来安慰医生,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说:“请您放心,我会坚持下去的。”
她的乐观与坚韧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术后,康复训练同样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每次训练都伴随着痛苦与汗水,她的衣服常常湿透。护工心疼地劝她休息,但她总是回答:“多练一会儿,就能多撑一天。”
对生命的渴望成为了她行动的源泉。在她的康复日志中,她这样写道:“早上做康复锻炼时,疼痛得让我想哭。但当我看到隔壁床的奶奶鼓励我的样子,我就强忍住泪水——我要对得起所有爱我和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
在漫长的与疾病搏斗过程中,吴玥并未将自我束缚于病痛之中。每当身体状况允许,她便会前往“彩虹中心”——一家专门接纳患病儿童的机构。在那里,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教他们制作千纸鹤,用她独特的方式传递温暖与快乐。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孩子曾好奇地问她:“玥玥姐姐,你身上插这么多管子,是不是很疼?”面对孩子那纯真的询问,吴玥没有抱怨,反而以幽默的方式将管子比作“魔法颈链”,在男孩面前晃动,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我的魔法颈链,戴上它就不疼了。”她的乐观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她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知晓,她开始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面对台下的听众,她坦诚地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个想多活几天的普通人。”这种朴素的心态,让许多与她处境相同的人产生了共鸣。分享活动结束后,一名同样生病的女孩紧紧抓住她的手哭泣,吴玥轻轻安慰她:“当你感到疼痛时,就想想这疼痛正在驱赶那些不好的东西,一点疼痛能换得一天看到日出,这很值得!”
她的故事被改编为戏剧《肺腑之言》,在去年的发布会上,她身着白色长裙,与演员们交谈,若非知情,几乎无人能察觉到她刚刚完成化疗所承受的痛苦。
她热衷于参与公益活动,主动投身于“移植胡杨林”等环保项目,并倡导大家关注生态环境。她曾以比喻的方式表达观点:我们需要为肺部寻找新的栖息地,同样也要为地球的肺部保留空间。
她被列入“网络正能量构建者”奖项的获奖者名单,领奖时,她谦逊地表示:“实际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不想让其他人像我一样感到恐惧。
这种源自同理心的善意,是她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加活动时,她手提氧气瓶在沙漠边缘植树,尽管气喘吁吁,她仍笑着说道:“如果我的肺部无法继续工作,这棵小树苗就能替我呼吸。”
在生命的终章,吴玥以令人钦佩的行为作出了选择:签署了遗体器官捐赠协议。遵循她的遗愿,她将自身无瑕的遗体捐献给了南京大学医学院(该学院为国家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心之一),以支持对淋巴管肌瘤等重大复杂病症的医学研究。
探究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一份来自淋巴管肌瘤中晚期患者的完整病理样本极为宝贵,对于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观察药物治疗效果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吴玥此次的捐赠成为江苏省近三年来首例完整的淋巴管肌瘤遗体捐献。预计这一捐献将助力相关研究持续超过十年,从而惠及全球上万名的淋巴管肌瘤患者。
她的角膜捐献给了无锡市眼科医院,经院方验证,其角膜状况符合医学要求,足以帮助两名角膜盲患者恢复视力。无锡眼科医院角膜库主任指出,角膜移植是当前最有效的复明手段之一,其成功率高达90%以上。吴玥的捐献让两位患者得以摆脱黑暗,重拾世界的色彩,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崇高延续。这正好印证了她日记中那句话真挚的心愿:“若我能成为他人的眼睛,替他们观赏日出,那该多美。”如今,她的愿望已经成真。
吴玥用她短短三十八年的生命历程,尤其是在与疾病抗争的十二年里,谱写了一曲充满勇气、坚韧、爱意以及付出与奉献的生命赞歌。
她的故事尚未落幕,它伴随着受捐者重获视力的喜悦,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以及那些被她的故事所感动和激励的心灵中持续流传。
正如她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所言:生命犹如一场接力赛,我的这一轮已经传递出去,然而总有人会接棒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