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既经济又高质量的疫苗。”
这种信念驱使尹卫东和潘爱华创建了北京科兴生物,并立志将其打造为全球最优秀的疫苗企业。
然而,7月7日,有关“疫苗之王”科兴生物即将分红的新闻迅速成为热点话题。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分红并不罕见,但令人震惊的是,这次分红的股息高达股价的8.5倍。
这是科兴生物首次分红,后续还有两次分红计划。如果三次分红都能顺利实施,那么总金额将约达5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公司储备资金的73%。
这意味着,如果分红顺利完成,科兴生物将瞬间变成一家资金空虚的公司。
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准备分红后撤资离场?
7月9日,科兴生物的股东们上演了一场“宫廷斗争”大戏,最终完成了高层人事的大调整。
创始人遭遇不幸,潘爱华在操作缝纫机,尹卫东则丧失了掌控权,这样的结果让人不胜唏嘘。
更为遗憾的是,“疫苗之王”科兴,不仅未能实现往日的壮志,如今还要面临被华尔街资本吞噬的危机。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谁之过呢?
科兴生物自创立之初,其愿景便在于研发出既经济实惠又效果显著的疫苗,以促进我国疫苗行业的进步。
但伴随着利益的诱惑,这一最初的美好愿景逐渐发生了变化。
2001年,北大未名生物的董事长潘爱华与疫苗领域的专家尹卫东携手创立了北京科兴生物。
2003年,北京科兴于安提瓜和巴布达设立了科兴控股生物有限公司,并随后在美OTCBB市场挂牌,由尹卫东担任公司董事长。
随后数年,尹卫东与潘爱华携手努力,共同推进研发、生产和销售,使得科兴生物逐步壮大。
得益于潘爱华的协助,尹卫东得以从唐山迁至北京,得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因此他对潘爱华始终怀有感激之情。
然而,这种情感并未持续,因为面对利益,他们的关系最终无法抵挡。
2009年,凭借稳定的业绩,科兴生物在纳斯达克成功登陆。然而,由于美股估值偏低,加之公司主要业务和市场集中在中国,科兴生物决定私有化并回归A股市场,这一举措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管理效率。
然而,两位创始人对私有化计划持有不同看法。2016年,尹卫东为保持现有管理团队稳定,与赛富基金合作,提高自身股权比例。相反,潘爱华希望更换管理层,因此引入了强新资本和未名医药。
2018年,在股东大会上,以尹卫东为首的董事会被潘爱华阵营的强新资本李嘉强所取代。为了扭转局势,尹卫东启动了“毒丸计划”,向除潘爱华方以外的股东大量增发新股,以此稀释对手股权。
随后,潘爱华方分别向安提瓜和巴布达法院、英国枢密院提起上诉,声称董事会名单不合法。但最终,尹卫东阵营在诉讼中获胜。
然而,激烈的冲突随即展开。
潘爱华采取极端手段,强行更换了门锁、夺取了公章,并切断了北京科兴工厂的电力供应,这一系列行为直接导致了价值1540.4万元的疫苗报废,使得北京的疫苗供应出现了短缺。
更为严重的是,2019年,潘爱华拒绝公开财务报表,导致科兴生物暂停交易,股价定格在6.47美元/股。
尹卫东与潘爱华之间的内斗,犹如两败俱伤,使得科兴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愈发艰难。
科兴生物,在内战动荡中艰难求存,却意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面对全球疫情的肆虐,其子公司科兴中维成功研发了克尔来福疫苗。
这一成就使得科兴生物在2021年实现了高达84.67亿美元的净利润。
这一成就相当于科兴生物在2015年至2020年5年期间所有利润的35倍以上。
到了2024年,公司账面资金约为103亿美元。
尽管如此,随着疫情的减退,科兴生物的业绩也出现了下滑。
尤其是2023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亿美元,克尔来福疫苗也暂停生产。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两位创始人却陷入了激烈的内部斗争,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毫不在意。
最终在2024年,潘爱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考虑到一位创始人已被判入狱,另一位创始人尹卫东原本以为可以趁机接管公司。
但我们的估计过于简单,资本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由潘爱华引进的强新资本,其本质上属于美国资本,并不打算轻易放手。
到了2025年1月,英国高等法院作出裁决,认定尹卫东在2018年实施的“毒丸计划”无效,因此科兴生物的控制权从他手中滑落。
随后,强新资本提名并由李嘉强领衔的几位成员开始执掌董事会。
如今,科兴生物最终成为了华尔街资本的囊中之物,它所面临的将是任人摆布的命运。
在这场资本与创始人的较量中,创始人遭遇了全面的失败,科兴生物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动。
6月18日,科兴生物发布了一则关于分红的公告。
从7月7日开始,科兴生物将分阶段进行三次分红,累计分红金额预计将达到约550亿元人民币。
公告中明确指出,股东们的最终投票结果将直接影响第二次和第三次分红计划的实施。
强新资本提出这一分红计划,旨在吸引股东,巩固其在董事会中的控制地位。一旦分红计划得以实施,公司将消耗掉73%的现金储备,从而通过掏空公司资产来削弱尹卫东阵营的控制力。
尽管尹卫东阵营的尚珹资本和维梧资本对此次分红表示反对,并向香港法院申请了禁止令,试图阻止分红,但这一请求在6月27日均被法院驳回。
此外,7月9日,科兴生物的股东们在加勒比海再次爆发了一场争夺控制权的激烈斗争。
尽管如此,长达七年的激烈争斗已经让科兴生物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
由于长达七年的内部纷争,甲肝和流感等主要疫苗品牌遭受资源流失,无法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
同时,这种内斗状况也阻碍了新产品的研发,使得百白破和狂犬疫苗的研发步伐变得迟缓。
科兴生物未能及时掌握mRNA技术和开拓新兴市场,如非洲和东南亚,导致其市场份额被辉瑞等疫苗企业所夺。
科兴生物的研发实力陷入停滞,融资能力也几乎陷入瘫痪。
其股票自六年前起便被停牌,股价长期维持在6.47美元/股,这使得在2021年疫苗概念股大幅上涨之际,公司却无法实现资产变现,从而错失了巨大的财富机会。
科兴生物创始人之间的激烈争斗和分红争议,暴露了公司管理上的重大缺陷以及创始人理想主义的崩塌,成为了一场悲剧。
当前,若科兴生物能顺利完成三次分红,其账面资金将仅剩20亿美元。如此资金规模,对于研发和运营活动而言是远远不足的,这等于是自己切断生路。面对价值百亿的疫苗帝国,最终可能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到那时,尹卫东和潘爱华是否会对自己的过往行为感到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