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飞行员李煜众的故事,近日又有了新的发现。有人翻到了他妻子2020年的朋友圈,那时的疫情刚刚开始,大家都紧张地待在家中。李机长原本在休假,却主动放弃了假期,投身到抗疫的最前线。
回想2020年的情形,小区封闭,公共交通停摆,超市里抢购物资的情景犹如战场。大多数人都是闭门不出,而李机长却在这样的时刻,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机场。他妻子的朋友圈可能是简单的感慨,却没想到如今成为了众人热议的话题。
网友们的观点很有道理,一个年轻有为的飞行员,如果真的遭遇不幸,将会让人多么心疼。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常常被贴上“躺平”“摆烂”的标签,但李机长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却让人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了邻居家的儿子,同样是飞行员,去年在一趟国际航班上,面对突发状况,他主动留下来安抚乘客,最终将乘客安全送医。这份工作看似光鲜,背后的压力又有谁能知晓?
成为飞行员并非易事。表面上看,开飞机威风凛凛,实际上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排班表说变就变,昨天还在家中陪伴家人,今天凌晨可能就得起床执行长途飞行;遇到极端天气,乘客紧张不安,他们还得保持冷静,稳定局面;还有各种考核,理论考试、模拟机操作、应急演练,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扣分。我有一个朋友的哥哥是空乘,他曾抱怨过,空乘每月要填写大量报表,如餐食消耗、乘客反馈、设备检查等,这些重复劳动占据了提升服务质量的时间——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吗?
以李机长的情况为例,如果单位在考核时能更加人性化,不必只关注“休假天数”“出勤记录”等硬性指标,更多地考虑特殊情况;如果心理疏导能够及时跟进,不要等到飞行员情绪积压后才想起谈话;如果申诉渠道真正有效,让大家能够直接表达不满,而不是将火气压在心底——或许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我们普通人上班都知道,领导的一句“我理解你辛苦”就能让人多工作几个小时;同事的帮忙能让繁重的工作变得轻松。飞行员也是人,他们同样会感到疲惫、害怕,也会思念家人。考核部门不应只把自己当作“监工”,而应多考虑如何成为“战友”——减轻他们的负担,他们就能更专注于飞行安全;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他们就能更用心地服务乘客。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飞行员,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需要被看到辛勤付出,被理解压力,被尊重付出。毕竟,每一次飞机安全降落,背后都有无数像李机长这样的普通人,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我们的安全。尊敬的读者朋友们,您对此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