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尚未消退,热浪如同无形之网,将城市与乡村一网打尽。尽管天空依旧,但空气如同蒸笼般炙热。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中,北京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早晨还在进行晨练,然而午后便口吐白沫、意识不清,送至医院后不久便不幸去世。
从出现症状到生命终结,仅需短短10小时。这究竟是命运的玩笑,还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敬?中暑,一个听起来像是“感冒的远亲”的小病,竟然能致命?是不是每个炎热的夏日,都潜藏着一柄无形的镰刀?
在炽热的阳光下,不仅地面在冒烟,人体也在无声地“沸腾”。昔日里,人们把“热死人不偿命”视为夸张之谈,然而如今,这句话却成了急诊室病历上的残酷现实。
根据医学定义,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水分和盐分代谢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医疗实践中,中暑可分为轻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以及最为严重的热射病。不幸的是,那位女性遭遇了最严重的状况。
热射病,亦称作“高温杀手”,其体温可能急剧上升至40℃以上,导致意识迅速丧失。若不立即进行降温处理,死亡率可能高达70%。根据《柳叶刀·行星健康》2024年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夏季因高温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6万,其中热射病是主要原因之一。
热射病并非可以“硬撑”过去的“热伤风”。它是一场以分钟计算的、关乎生死的紧急赛跑。
此类现象在农村地区、老式社区以及三线城市中尤为常见。并非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更加“娇弱”,实际上,是由于生活条件、医疗普及程度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中暑”在这些地方变成了“命运的阴影”。
根据2022年重庆渝中区的一份社区健康调查,超过48%的受访者表示,在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中暑的早期症状时,他们选择“多喝水坚持一下”,仅有7%的人意识到这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兆。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指出,在高温天气中,家庭空调的拥有率与热射病的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换句话说,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气温往往更高;气温较高的地区,死亡风险也相应增加。
“夏天不热,怎能称作夏天?”这句常在北方农村老人口中玩笑般的说法,实际上在现实中往往以生命安全为代价。中暑并不区分人群,它只是选择在特定的时机发生。年轻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如晨跑、骑行、登山等活动,极易因过度出汗而引发电解质失衡,从而导致热衰竭。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自身出汗功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迟钝,他们更容易出现“一热到底”的情况,甚至没有预警信号。
中山大学在2024年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中中暑的风险,是普通成年人的3.2倍。
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中,中暑后的死亡率可高达5倍以上。
“非热亡,乃无知亡”,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不经意间说出这句警语。初听可能令人不适,但却是残酷的现实。
在广东某地,一位60岁的阿姨在家中晾晒腊肠,顶着烈日连续工作了两个小时,回家后便无法站立。家人误以为是低血糖发作,便给她喝了糖水。然而,半小时后,阿姨陷入昏迷并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生的诊断结果是重度热射病。
“晒腊肠”竟导致人命丧亡,这并非虚构的故事。
问题随之产生:为何中暑的破坏力似乎在不断增强?
科学研究指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4年的报告显示,在过去30年间,我国年平均高温天数增加了大约1.2倍。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高温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密集、绿化匮乏的老旧城区,夜间温度难以降低,导致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缺乏有效的“散热窗口”,风险极大。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对于中暑的理解还停留在“喝点水、吹吹风就能解决”的简单阶段。
热射病并非“中暑的延续”,而是一种性质迥异的严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体温调节中枢的失调、细胞膜的破裂、肝肾功能的衰竭以及凝血系统的紊乱,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单纯通过补水就能解决的范畴。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便热射病患者经过抢救成功,仍有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
医生们用“命是抢回来了,魂却散了”来形容热射病幸存者的真实状况。
然而,中暑的早期症状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它可能以“感到疲惫”、“口渴”、“头昏”等轻微的不适为表象,让人容易忽视其严重性。
“及早发现中暑征兆至关重要”。依据中国疾控中心于2024年发布的《高温中暑预防指南》,中暑初期有四大警示症状需引起注意:头痛、恶心、皮肤干燥且无汗、意识不清。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采取冷水擦拭身体、饮用含盐的饮料(例如口服补液盐)的措施,并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大量出汗并不代表有效散热”。汗液中含有不仅仅是水分,还包括钠、钾、氯等电解质。如果出汗过多而不加以补充,反而可能引发“低钠血症”,从而导致肌肉抽搐、呕吐,甚至意识丧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在连续3小时的高温暴露之后,未补充电解质的人群其血钠水平下降了超过15%,而出现头晕、心悸、疲乏等症状的频率是正常人群的2.8倍。
“即便不感到口渴,也应主动饮水”,这一理念标志着预防措施的革新。在进行高温工作或运动时,不应等到口渴时才补充水分,而应采取定时饮水的策略,建议每15至20分钟饮用100至200毫升的水。此外,适量饮用含钠的饮料也是必要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纯净水。
“空调并非可怕之物”。许多老年人由于担心“受风”或“受凉”而拒绝使用空调,却不知这反而可能成为中暑的诱因。国家卫健委建议,在夏季,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左右,并应定时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尤其是对于潮湿闷热的南方地区,空调配合除湿功能,堪称“夏日救星”组合。
“穿着少并不等同于更凉爽”。紧身、深色以及化纤材质的衣物反而更容易吸收热量,阻碍汗液的蒸发。
棉麻材质、宽松剪裁与浅色调,这三者构成了应对炎热天气的“理想搭配”。
“中暑并非单纯由高温造成,而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这句在广西百色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那些在高温中感到体力不支的人们,或许曾经有过侥幸心理,或许曾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示。然而,身体是不会说谎的,每一次它的不适都是对生命宝贵时间的争取。
中暑并非夏日里的配角,它如同隐藏在阳光背后的“隐形杀手”。一旦它选中了目标,即使是健壮的人也难以幸免。
生命的牺牲,往往始于“我还能坚持片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