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领取时为何需缴纳税款?专家解答

 

新华社客户端报道,近期,“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疑惑:“个人养老金为何还需缴税?”“发放工资时已缴税,为何个人养老金还要再缴?”“先免税后缴税,个人养老金是否真的划算?”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以下三个关键点需了解!

本期科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郭瑜

问题1: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金有何区别?

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基本养老金就像是国家提供的“口粮”,而个人养老金则是个人自攒的“鸡腿”。

基本养老金是每月工资中扣除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强制要求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退休后,我们每月都能领取一笔基本养老金,这是持续稳定的、最基础的保障。

个人养老金,顾名思义,是个人自愿选择的“补充保障”。相当于在银行开设了一个“专属养老储蓄罐”,每年可向个人养老金账户存入最高1.2万元。这笔资金可以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但需等到退休或特定情况下才能取出,将来可用来补充基本养老金。

问题2:为何领取个人养老金还需缴税?

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先免税后缴税”的机制,官方称为“EET模式”,简单来说就是:

存钱时“先免税”:每年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1.2万元,可以从工资中“税前扣除”,即这1.2万元的工资收入无需缴纳个税,相当于“先为你节省了税款”;

投资时“不干扰”:也就是说,账户中的资金投资所得,如基金增值、理财分红等,这部分收益也不需缴税;

取钱时“补缴”:等到退休时取出账户中的资金,无论金额多少,都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税。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最后领取时还要缴税?这主要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个人养老金不同于基本养老金,属于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这部分投资收入应当征税。但国家为了鼓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提供了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并且只需按照最低一档的税率3%缴纳。同时,为了避免高收入人群将个人养老金作为避税手段,违反社会公平,因此规定了个人养老金每年缴存的上限为1.2万元。

问题3:先免税后缴税,个人养老金是否划算?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只需简单计算一番即可。以月收入1万元为例,若每年将1.2万元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这笔钱可从应纳税的工资中扣除。假定税率为10%,则每年可节省税款1.2万元×10%=1200元,累计20年,可节省2.4万元。若存缴20年,以年化收益率3%来估算,账户总额将达约30万元,取款时需缴纳3%的税,即30万元×3%=9000元。这相当于用9000元的税额,换取了少缴2.4万元的税款和30万元的养老储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若想为养老储备更多资金,从长远来看,这种“一进一出”的策略是划算的,尤其适合那些希望“强制储蓄”和“退休后生活更舒适”的普通人。

最后补充两句:个人养老金并非强制购买,但它是为未来生活提供保障的优秀工具。通过每年最多投入1.2万元,可以悄无声息地积累财富。对于追求“稳健发展”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上述讨论,关于我们“养老资金”的问题,你是否已经充分了解了呢?关注新闻热点,我们的关注点。敬请期待下一期新华网的报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