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11时51分——据急救健康通报道,一名23岁的北京女性因每天服用维生素B12,在经过半年的自我治疗之后,进行体检时,医生对其行为表示了担忧。
该女子自述,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预防贫血,她开始每天服用维生素B12。然而,在经过半年的坚持后,她的体检结果显示了一些异常,这让接诊的医生对其鲁莽的行为表示了担忧。
医生指出,虽然维生素B12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确实有益,但过量或不当的摄入可能会带来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B12可能导致体内积累,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目前,医生已对该女子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和指导,提醒公众在服用任何补充剂时都应遵循医嘱,避免自行乱用药物。
您可能未曾料及,看似温和无害的维生素,也有可能遭遇失败。
上月,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接待了一位23岁的年轻白领,她精神饱满地走进诊所,对医生直言:“我感觉身体状况不错,只是来做例行体检。”然而,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她的维生素B12水平异常之高,实验室仪器甚至显示数值超过2000pg/mL,超出了正常范围。当医生询问她是否服用过补剂时,她回答:“是的,我每天都服用B12,因为听说这对大脑有益,能抗疲劳,还能预防抑郁。我的工作节奏很快,压力也大,我不想因为猝死而失去生命。”
医生沉默了三秒钟,然后缓缓地说出了“鲁莽”二字。
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我们当前养生焦虑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人们在拼命工作之余,依赖各种所谓的“营养神药”来维持生命,担心自己会在繁忙的办公室中因“营养不良”而突然离世。然而,你是否想过,过度补充也可能导致问题?
今日,让我们从这位姑娘的经历谈起,探讨一下维生素B12究竟是什么,过量摄入会有何后果,以及如何正确补充。
补充维生素并非如你所想的那般简单。
许多人将维生素B12的作用局限于“补脑”层面。确实,它是神经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也参与红细胞的生成。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导致贫血、手脚麻木、记忆力下降。
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多吃就能变得更聪明、更有耐力、更长寿?这恐怕是你对身体的“平衡机制”了解不足。
身体追求的是“适度”,而非“过量”。B12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理论上,过量摄入会通过尿液排出,不易中毒。然而,如果你长期高剂量摄入,超出身体代谢能力,B12就会在体内积累。特别是长期使用高浓度补充剂,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北京的一位年轻女性在体检中发现,她的B12水平异常高,同时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B12在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仅仅补充B12是不够的,还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6的协同作用。单独补充B12就像只有油而没有锅,虽然香味四溢,却无法烹饪出菜肴。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个实际问题:究竟哪些人需要补充B12?答案显而易见:真正缺乏B12的人。具体来说,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1. 严格素食者:由于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纯素食者往往摄入不足,长期下来容易导致B12缺乏。
2. 某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长期服用抑酸药的老年人,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B12吸收不良。
某些特定群体,例如老年人、有贫血病史的人、长期酗酒者以及孕妇,在特定时期可能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
然而,对于那位姑娘来说,她的三餐规律,没有基础疾病,也不是素食者,尽管工作繁忙,但并未达到身体崩溃的地步。仅凭“听说有用”的想法,她便天天服用大量B12,这种行为被称为“不缺瞎补”,不仅没有必要,反而可能带来麻烦。
这种“补维生素焦虑症”在城市白领中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在朋友圈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女性朋友分享她们的“每日营养包”:B族、C、D、E、钙、铁、锌、胶原蛋白、辅酶Q10等,仿佛不摄入这些营养素,就无法成为现代人。
但是,你是否想过,我们真的需要这些营养素吗?
根据国家营养调查数据,我国普通人群B12缺乏率并不高(尤其是非素食者),而真正严重缺乏的是维生素D、钙和膳食纤维。然而,这些营养素因为不易营销、包装不够时尚,所以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被称为“生化武器”的补充剂,如B12、辅酶Q10和NAD+,竟然被宣传为“熬夜续命神器”,吸引了众多人的追捧。
实际上,商家在焦虑营销方面比你更有心得。
你可能会认为,吃维生素只是为了安心,又不是乱用药,最多就是尿液变黄,能有什么大问题?
但让我们来揭示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长期大量摄入B12,与某些癌症风险的增加有关。
别过于担忧,这里并不是说B12会导致癌症,而是有研究指出,长期大量补充B12(尤其是超过推荐剂量的补充品)可能与肺癌、前列腺癌的风险上升有关【1】。尤其是对于吸烟者,这种风险更为显著。
此外,有研究提出,高水平的B12可能与肝脏疾病、肾功能异常、骨质疏松等风险有关联,尽管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这已经足够提醒我们:身体并非垃圾场,营养素并非越多越好。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我们每天应该如何合理地摄取维生素呢?
简而言之,首先查明自身的缺乏情况,然后进行补充。
别人的饮食方式可能适合他们,但不一定适合你。最可靠的方法是:前往医院进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水平的检测,以确定你是否真的缺乏某些营养素。尤其是像B12这样的营养素,有血清检测指标,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不缺乏,那么就没有必要额外补充。
日常饮食是基础。鸡蛋、牛奶、动物肝脏、瘦肉和海鲜都是B12的天然来源。保持饮食均衡,比依赖保健品更为有效。
如果你确实需要补充,建议选择复合维生素或小剂量的补充剂,而不是“单独大量补充B12”。成分越单一,剂量越高,潜在的风险反而越大。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还有更多。
那位姑娘在听完医生的解释后,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她说:“我买了B12注射液,但一直不敢使用,听说注射能更有效地补充,这是真的吗?”
医生微微一笑,嘴角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接着说:“如果你真的盲目行事,那已不是鲁莽,而是冲动至极。”
B12注射液原本是针对那些严重缺乏此类营养素的病人,如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病变等疾病的人使用,普通人是没有必要随意使用的。它并非像金针菇汁那样“喝了就聪明”,而是处方药物,一般民众真的没有必要滥用。
因此,不要将营养视为万能药,也不要将保健品当作灵丹妙药。
回想起那位姑娘的故事,是否似乎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当我们在熬夜加班、情绪疲惫之后,往往不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几颗“神药”来寻求自我救赎。
然而,身体并非如此容易被安抚,它需要的只是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而不是你临时抱佛脚的营养补充品。
如果要得出结论,其实相当简单:
维生素不能随意服用,B12更是不能随意补充。并非你的身体不够聪明,而是你太容易受到误导。
当您下次遇到“补充B12即延续生命”的广告时,请暂缓点击购物车,先自问:我是否真的缺乏B12?我是否真的需要补充?难道我不可以先通过食用肉类来满足需求吗?